一、問題的提出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開始強制實行垃圾分類以來,網絡上關于垃圾分類輿論傳播和話題熱議已經走過了4年有余。期間,這場由線下開始,包含上海在內的廈門、深圳、杭州、寧波、北京、蘇州等46個重點城市,到50個地區共146個單位進入重點示范名單而引發的多重線上討論,為垃圾分類的落實推進(政府的規則與監督宣傳、公眾觀念的建立與垃圾分類教育)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輿論陣地。一方面,通過官方、媒體以及公眾的網絡行為軌跡能夠窺見社會之于垃圾分類現狀的基本感知,如不同傳播主體在垃圾分類討論中重點關注哪些議題、持何種情感態度、不同的觀點碰撞帶來怎樣的結果和影響;另一方面,研究分析以“垃圾分類”為代表的環衛行業輿情變化,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調控策略,可對相關部門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有所幫助。
二、研究設計
首先,網民行為數據以及媒體傳播數據為本文研究是起點,也是關鍵點,其獲取主要基于百度指數和環衛科技網兩大平臺;其次,根據采集到的數據運用高頻詞分析、情感分析以及文本分析等方法,得到公眾對垃圾分類的感知評價,并與媒體觀點進行比較分析;最后,進一步解讀數據表征背后的影響因素,提出可行性的傳播建議。其中,垃圾分類輿情大數據的具體來源如下。
1、網民行為數據
百度指數也稱百度搜索指數,官方定義是網民在百度的搜索量為數據基礎,以關鍵詞為統計對象,科學分析并計算出各個關鍵詞在百度網頁搜索中搜索頻次的加權和。在百度指數頁面將“垃圾分類”作為關鍵詞鍵入,選取時間段為2019年7月1日——2022年9月1日,即可得到相關指數趨勢。此外,筆者還關注到需求圖譜和地域分布,他們分別代表用戶搜索“垃圾分類”關鍵詞的相關程度和搜索者的所處空間的關注度。
2、媒體數據
依托于專業環衛行業媒體“環衛科技網”數據平臺,以“垃圾分類”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統計出總體發布數量占比、月度發布數量情況,挖掘深度文章、原創內容文本,結合“易詞云”工具對關鍵詞詞云進行數據可視化處理。
三、垃圾分類輿情大數據呈現
1、整體態勢概覽
圖1“垃圾分類”百度指數關鍵詞搜索趨勢 注:虛橫線為平均值
從上圖可以看出2019年7月1日以來網絡上關于垃圾分類的整體熱度情況:伴隨著《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輿情隨即進入爆發期,熱度峰值一度達到30萬+,比平均值高出30倍;在這之后,除當年9月1日出現明顯的次高峰外,垃圾分類輿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出現反復波動;但2022年以來,熱度尚未達到平均值水平,垃圾分類輿情逐漸走向尾聲階段。
圖2“垃圾分類”輿情地域分布
垃圾分類輿情地域分布圖顯示,全部監測時間段內,中東部網民對于垃圾分類的關注程度總體上高于西部地區,其中前三甲分別是廣東、浙江和江蘇。筆者認為這主要取決于以下三點:一是屬地價值,top3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各方面綜合發展程度具有引領特征,在垃圾分類上自然也不例外;二是用戶價值,中東部地區人口占全國約65%,龐大的用戶群體必然帶來垃圾分類搜索的強曝光率;三是市場價值,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均入圍2021年千萬級垃圾分類市場。據環衛科技網統計,2021年上半年開標的39個垃圾分類項目,江蘇省占10個合計8.25億元,為數量之最,同時也是金額之最。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第一城的上海,地域關注度僅排在第六位,若將時間范圍限定在2022年,上海甚至未能擠進TOP10。這是否意味著上海這場垃圾革命雷聲大雨點小亦或進程已停滯不前了呢?其實不然,這恰恰說明上海垃圾分類成功了。兩年前,減法博士在《上海垃圾分類的10個事實》一文中用三組數據得以證實。
第一,垃圾分類效果明顯。2021年,同比2019年7月1日垃圾分類施行前,全市干垃圾產量14847噸/日(同比下降28%),濕垃圾產量10311噸/日(同比增長約89%),可回收物回收量7104噸/日(同比增長約165%),有害垃圾分類量2.02噸/日(同比增長14倍)。
第二,垃圾分類深入人心,深入街道,深入社區。2019年之前,上海只有十幾個或幾十個小區在推行垃圾分類試點,成功的少,失敗和不了了之的多。而到了2021年7月,全市16個區和220個街鎮垃圾分類考核都達到“優秀”水平。一項由新民晚報組織,有14.32萬市民參與的垃圾分類滿意度調查中,有93%以上的市民對垃圾分類給出了“五星好評”,98%以上市民表示滿意。
第三,家庭濕垃圾分類意識提高。上海每天濕垃圾10311噸,按上海2400萬人常住人口計算,就是每人每天產生約0.42公斤的濕垃圾,其中約0.3公斤是在家庭產生的。
由此我們可以反推出,上海榜單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蔚然成風的垃圾分類“好習慣”導致網民搜索行為和社會討論量自然冷卻,再者受輿情尾聲階段整體熱度降溫的影響,該地區的網絡關注度更加消散。
2、網民感知評價分析
圖3“垃圾分類”用戶需求圖譜
從數據來看,在關鍵詞“垃圾分類”之外有三個深淺不一的圓圈,越靠近中心顏色越深,表明這個搜索詞與垃圾分類的關聯程度越大,即搜索指數越高。黃綠顏色則分別表示搜索趨勢的上升和下降。由于時間軸只能選擇在一周內,筆者僅選取了垃圾分類四周年之際(6月27日-7月3日)作為代表,與其他時間段相比數據略有變化,但也反應出一些共性和普遍問題。
研究發現,網民總體認可垃圾分類政策的必要性,多數持有正面積極態度,垃圾分類的好處、垃圾分類宣傳、垃圾分類順口溜、垃圾分類的意義、保護水環境等高頻詞說明垃圾分類接受度提升,滲透到網民理念層面,這種價值觀認同使公眾踐行垃圾分類成為可能。同時“垃圾分類”用戶需求圖譜也暴露部分負面傾向。其一垃圾分類議題相對分散,公眾所搜索的“垃圾分類圖片”“垃圾分類PPT”“垃圾分類作文”“垃圾分類手抄報”等詞匯均與垃圾分類關聯程度較高,而這些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專業集聚的共識性方案。其二垃圾分類網民感知程度仍然較弱,在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和政策傳播過程中,公眾對于“垃圾分類有幾種垃圾桶”“保鮮膜屬于什么垃圾”“其他垃圾有哪些”等疑慮仍然存在。
3、媒體傳播框架分析
環衛科技網是環衛行業極具影響力的重要媒體平臺,是觀察“垃圾分類”輿情有代表性意義的典型樣本。就環衛科技網從2019年7月1日到2022年9月1日以“垃圾分類”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來看,共計4355篇文章,約占監測時間段內文章總數的18%,如此高密度的報道體量也側面反映著媒體在垃圾分類議程設置上的側重和選擇。
①政策宣傳為主,突出建設性新聞報道傾向
圖4“垃圾分類”報道標題關鍵詞詞云分析
媒體報道框架中,科普和新聞宣傳垃圾分類政策所占比例最高,從圖4來看,“印發”“征求意見”“助力”“立法”“垃圾桶”等關鍵詞頻頻出現,可見媒體著重用不同角度積極進行垃圾分類的政策認同建構。此外,典型報道的比例較大,“經驗”“模式”“示范”“培訓”等詞匯既肯定垃圾分類的成效和意義,也重視正面價值的倡導,對垃圾分類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通過宣傳典型人物和垃圾分類治理的典型社區經驗等方式積極引導公眾,建立行動共識。
②注重產業框架解釋性報道
圖5“垃圾分類”文本關鍵詞詞云分析
與其他媒體不同的是,環衛科技網還跳出垃圾分類的表面現象觀察針對其所衍生出的產業框架進行了研究分析,“企業”“城鄉”“農村”“招標”“中標”同樣多次出現在報道標題當中。如深度文章《誰是垃圾分類市場“拿單王”》一文文本提到“產業鏈”“項目”“互聯網”“技術”等等,引導公眾從垃圾分類產業、市場需要出發理解政策實施的必要性,促使現實產業和長遠環保形成有效勾連。
四、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垃圾分類四年多以來,媒體的宣傳框架對大多數網民感知現實狀況在正向傳播方面產生積極影響,不過公眾感知垃圾分類輿情與報道評價還是存在一定的出入,尤其二者負面態度觀點交織之處比較有限。環衛科技網傾向于正面報道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通過懲治不分類行為的反面典型來提供社會治理辦法,而網民雖然認同政策積極響應宣傳,但在實際生活中,仍然更傾向于暴露問題,對個人垃圾分類具體落地帶來的不便表示不滿。公眾感知垃圾分類輿情不僅受到媒體傳播環境的影響,也與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場景緊密相關。據此,深入公眾生活的合作治理以及適時調整公眾情緒的協商對話或許是提升垃圾分類社會認知評價的解決之道。


研究報告:環衛行業未來3大發展趨勢分析
2023-05-11
智能、可靠、高效!宇通環衛首次對外公布品牌核心價值
32分鐘前
濟南市市中區裝飾裝修垃圾處理中心項目正式啟用
1小時前